为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东城文化分馆链接东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资源,邀请演出团队到东城社区进行交流演出,为社区居民展现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艺术,给社区居民送上一场文化的盛宴,让社区居民体验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情。
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前身为民族艺术团,成立于1965年,于2012年改制为民族文化传习馆。多年来,民族文化传习馆以继承、繁荣、发展瑶族文化艺术为宗旨,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把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艺术奉献给各地人民,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建立广东民族艺术团乳源分团。
近年来,民族文化传习馆以创建先进文化为契机,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努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文化艺术工作显著。“背靠政府,面向市场”,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路子,为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工作者做出了应有贡献。
民族文化传习馆始终坚持以弘扬民族艺术为宗旨,锐意创新,创编了一台台既具有浓厚地方民族风情、又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节目,曾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并在全国﹑省﹑市各级专业比赛中屡获殊荣:舞蹈《顶杆》、《闹金秋》、《杆》﹑《弹弓抢宝》、《闹秋》、《争流》、《满载而归》、《丢沙包》、《担关》、《母斗墩》、《唠忒》、《犇箕》、《塞栟》等节目代表广东省分别参加第五届至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分获金、银、铜奖;瑶族舞蹈《牛角舞》、《杠中情》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专业舞蹈“孔雀杯”广东赛区比赛分获优秀节目奖和演出奖;瑶族舞蹈诗《瑶山五彩路》于2003年入选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瑶族原创歌曲《亲人来到咱瑶寨》参加广东省“百歌颂中华”大合唱比赛获金奖;瑶族舞蹈《鼓韵》获中国瑶族“盘王节”舞蹈大赛金奖;舞剧《瑶山随想》获11个奖项,乳源民族文化传习馆主打舞蹈《扁担挑起情嗨罗》获节目金奖;小品《一盆洗脚水》获广东省小戏小品比赛金奖,获全国“天穆杯”小戏小品大赛获三等奖;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基层工作先进单位。
作为世界过山瑶的文化使者,多年来演出足迹遍及广东、广西、江西、安微、湖南、湖北、云南、北京、宁夏、贵州、海南、等省(区)的城乡及港澳地区(从1994年至今,每年赴港澳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并赴法国留尼旺、英国、菲律宾、斐济、汤加、新西兰、美国、密克罗尼西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向海内外友人描绘了瑶族文化艺术的绚丽画卷,给国内外的观众朋友们送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广西瑶族民间舞蹈遍及广西六十多个县的瑶族聚居村寨,共有舞种二十多种,节目百余个。从瑶族民间舞蹈的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 类:一是纪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节令习俗的舞蹈。这些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征,是瑶族民俗文化孕育、催 生和哺育的结果。
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 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