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禁止苗族养蛊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医疗经 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部分。 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 性。 一、病因 苗医认为人体患病与不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日、月、
我接触苗族医药,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阅读一些有关民族研究方 面的期刊文章,如《吉首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杂志。拜读过龙文玉先生(原 中学教师,后任湘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欧志安先生(凤凰县卫生局医师)有关苗医的论述文 章。真正把我带入苗族医药研究圈内是 1984 年元月中旬,我作为科管干部和“同行”,冒着大 雪去凤凰县参加由州科委和州卫生局联合组织的欧志安先生《苗医史考》科研成果鉴定会。经 过与会专家学者的评议,认为该项成果“把没有通行的文字的苗族千百年来搁于实践水平上的 医药历史进行了理论总结,目前,尚未发现用汉字反映苗医历史和现状的医学书籍。经专家建 议,后将《苗医史考》改为《湘西苗医初考》 。全文 5 万多字发表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 年第 2 期)。当时改名、考虑到国内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其它地区的广西、云南、海南、 四川、湖北等省,自治区都散居苗族同胞,加之海外还有苗族同胞,故将论著限于湘西为宜, 欧先生当时高兴的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在欧先生《苗医史考》问世前,他还编著了一部 60 万字的《湘西苗药汇编》,也于 1990 年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公开发行。以上两项科研成 果均分获湘西自治州科技成果奖。
逐步认识苗族医学诊断的原理 苗医讲的开懵开豆,汉语译为看病,即是诊断疾病。诊病可从多方面获取资料,为疾病 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主要是考察以下三方面: 观察气魄的动态,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以及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 音,反射等方面的异常,以对认定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提供参考资料。 观察人体的汁水,浆液,血气,排泄物,代谢物,病理产物,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各组 织的实质等,以索取致病的物质证据。观察病人外在和内在的物质结构变化情况,如察指 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肛门、尿口、性器、淋巴、炎肿病灶、筋骨皮肉、 内脏的形态结构变化等,以对诊病提供结构学的依据。 通过一分为三的考察,再把有意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疗效显著的苗医治疾病十六法 赶毒法,败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疗法,热疗法,提火法,退火法,止泻法,健胃法, 帮交环法,补体法,表毒法,退气法,止塞法,解危法。 这苗医治病的十六,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 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 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 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 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
九架内冷蠲毒煎:野菽油根 50g,酱草叶后下 30g,侧耳根 50g,弹匠棰 50g,生老虎 50g。 温内败毒,活血止痛。治冷毒病症。 三隶虚火蠲毒煎:野菊花、黄花蒿、蜂窠草、毛毛蒿、叶下红、大刺刺菜、地胡椒、紫薇、 生老虎姜各 15g。退全身虚火,兼退肚架、身架盛火。 开脑煎:樟木叶、白蒿、香大血藤、薄荷、地党参各式各样 10g。提神开脑。 秒气蠲毒煎:三针刺、大青叶、穿心莲、蒲公英、龙胆草、瓜蒌、广豆根、大黄、厚朴各 15g. 败毒赶毒,退火散结。治肠伤寒及各种炎肿火毒症。 三味赶表煎:桂枝、荆芥、黄芪各 15 克。赶退毒气散郁,治风冷水毒症。
欧志安先生深入苗山调查研究十余年,完成了我国苗族医药第一部苗医史考的研究和苗药专 著的编著,使深藏苗山几千年的苗医苗药走出大山,登上祖国医药的大雅之堂。1984 年秋天, 国家民族和国家卫生部在内蒙古召开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制定国家民族医药发展计划。 会后,州人民政府将原州医学科学研究所改名为民族医药研究所。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我 州丰富地苗族、土家族医药。研究所还专门成立了苗族医药研究课题组,对州内苗医历史、现 状进行了调研,并于 1991 年完成《湘西苗医》的编著工作。与此同时,贵州省也相继进行本 地苗族医药的调研,出版了《苗族医药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年 10 月第 1 版),1999 年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编著,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一书。另外,
当《苗医秘藏》的作者龙在书先生将手稿送到我手中时,一股泥土芬香还伴有少许霉气味在 室内散发,可能是作者珍藏十余年的原故。龙在书,男,苗族,凤凰县三拱桥乡麻冲村一组人, 年近五旬,从小随父研习苗医,后悬壶苗家山寨诊治疾病几十年。同时遍访当地苗医寻师求教,
广征博收苗族民间诊疗方技和苗药几十万字。他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着手编写《苗医秘藏》, 于 1984 年第一稿完成,后又两易其稿,现在这部抄本完成于 1998 年冬。手捧这本沉甸甸的药 医抄本,放下其它材料,连续两晚“挑灯夜读”,算是拜读了这本出自苗族民间乡村医生之手的 “宏著”。该“书”页数近 700,重量千余克,字数约 15 万,是我州民间医生目前篇幅最大的手抄 著作。全书介绍了苗医诊法 40 多种,治法 20 种,预防疾病方法 6 种,疾病 194 种,从主症到 遣方都作了记述,每种疾病还推介了方药,共计 1024 药。最少一方,最多的达 23 方,为跌打 损伤疾病的内外用方。
年前,州卫生部门一位管科教的负责同志在电话中说:“一位苗医几经周折将自己潜心收集 整理的一本手抄《苗医秘藏》送到他办公室,请求卫生部门审查定。并说他是凤凰县三拱桥乡 麻冲村的,请我处理”。听说是麻冲村,我为之一震,立即回话,请苗医速来我处,具体面谈。 我放下案头文稿,准备接待这位苗山麻冲村的苗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麻冲村在我的脑海里印 象极深。那还是 1999 年秋天,我一位远方朋友,以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三海经》 而闻名的专家,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扶永发先生,孤身一人从云南昆明千里迢迢来凤凰县考 察“盘瓠文化”。 9 月中旬,他先后两次在本地村民陪同下,徒步到麻冲村考察辛女洞(盘瓠洞), 找到了垂悬千百年的“盘瓠石室”。这一发现,是盘瓠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扶先生在离吉首前, 我们作了足膝长谈。尔后我将他的研究成果,以“凤凰麻冲村„盘瓠石室‟地”为新闻标题,刊登 在《团结报》(1999 年 10 月 3 日第 1 版)上。随后,我又两次徒步沿着崎岖盘曲,棘草丛生, 攀藤附葛而行,爬上近千米高的壁洞“盘瓠石室”,所见与扶先生描述的如出一辙。扶先生回云 南后,将考察报告“探寻盘瓠石室”一文,发表在《中国测绘报》上。由此,麻冲村就展示在世 人面前,探访、考察、参观的人时而不断。前年,广西电视台专题部还来拍过专题片在广西卫 视上播放,使麻冲这一“盘瓠文化”远播海内外。现在,又一位麻冲村乡村苗医著书立说,怎不 为之高兴呢?
热面黄、烦躁啼哭、吐奶厌食、喷嚏流泪、指纹色紫等,根据病因及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几朗抽(日抽)、巧抽(烟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 风、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较为少见。 (六)丹类 本病发病急骤,初起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继而出现
厥逆吐泻、昏迷痉厥等,并伴见某种动物形态动作的,苗医统称为翻,包括朱砂翻(朱砂翻)、 心经疔翻(心经疔翻)、巴古翻(乌鸦翻),代构翻(狗翻),界构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 翻(哑巴翻)、姑宝姐翻(蛤蟆翻)……等 49 种。 (四)胎病 农村小儿中,常见因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发干枯、厌食
皮疹,皮疹略高于皮肤,色红如涂丹,边缘清楚,表面光亮灼热,其大如掌,继而扩散,甚者 遍身,或痒或痛,发无定处,根据其初发部位及扩散路径不同,苗医将其分为 10 丹毒:昼买 丹(飞灶丹)、昼买松丹(走灶丹)、昼麦丹(鬼火丹)、昼真度丹(天火丹)、昼汁斗丹(天灶丹)、昼 卡煮丹(水丹)、昼替丹(葫芦丹)、昼劳丹(野火丹)、昼保斗丹(烟火丹)、昼漏丹(壶漏丹)。 (七)癀类 初起患部肿痛,继而向深层和周围扩大,形成大片红肿热痛的硬块,四周漫肿, (八)花类
抗血癌煎:深绿卷柏 50 克,芮孝帑 20 克,广豆根 10 克,人参 10 克,蜈蚣粉 3 克。前四味 共煎 3 次,合并药汁,一天服三次,每次用药汁冲服蜈蚣粉 1 克,连服百日以上。主治血癌及 其它癌,肝硬化。 退气宁耳煎:皂角刺 10 克,臭牡丹根 30 克,柑子叶、汇精草、水莲蓬、酱草叶各 10 克, 猪耳一对。先煎前六味,滤汁钝猪耳,加生姜、盐,任食。治耳鸣昏蒙。
苗族是我国较大而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人口 7,383,622 人,居全国少数民族 人口数第 4 位。主要聚居于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 依族苗族自治县,毕节、铜仁、安顺、遵义等地区,贵阳、六盘水等市。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的 黔江、秀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隆 林、龙胜、防城等各族自治县。海南的保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 州等。
几个症状同时出现的各种疾病,苗医将这一类疾病归为“证”类,如 72 证有:巴鼓干证(公鸡证)。 沙谬证(青沙证)。昏拓证(头瘟证)、能钢证(钢蛇证)、沙体证(红沙证)。代公证(狗心证)、布容
证(羊毛证)、巴转证(摆子证)、豪指证(黄病心)、孟朱替证(水臌证)等。操黔东方言的苗医补充 了常见证如拿约证(黄鳝证)、嗯栾证(迷经证)、爱我证(乌鸦证)、胡西证(缩筋证)……等二十多 种。 (三)翻类 因在烈日下久晒,或感受瘴岚秽浊之气所致的各种急证,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
暴露部位,如头面及四肢末端,并伴有寒战高热、烦渴引饮,甚则昏迷谵语。本病发病急骤, 病情凶险,不急治则死。根据疔发特点,有样干不公(飞疔)、欧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 读公(火疔)、倒公(铜疔)、哨公(铁疔),此外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还有节骨疔、箍颈疔、手板疔、 脚板疔等。 (十)疮类 指病灶表浅的一类皮肤病,据其不同性状及发生部位有:读万泼(火旋疮)、干纽
归为“经”类,如 36 经有:仙麦经(马牙经),麦坐经(走马经),替谬经(鱼肚经),录慕经(录慕经), 渣太经(天吊经),代替经(肚腹经),独经(迷沉经),翻斗经(脚翻经)、闹青经(心经)……等。操 黔东方言的苗医称尚有 7 经病:学嗯(扯经)、衣批嗯(半边经)、哑嗯(哑经)、读嗯(火经)、生嗯(冷 经)、哈嗯(快经)、干嗯(慢经)。 (二)证类 凡以疼痛、吐泻、发热、咳嗽、出血、痘、疹等为主症,或某症状单独出现,或
的药物蒸汽压力大,力量强。 由于地区不同,各地的熏蒸疗法略有差异,但均有同一渊源。熏蒸疗法以全身皮肤为给 药途径,用蒸汽热力作为传导媒介,药物的渗透作用较强,能达全身各处;药物的作用较 为均匀,吸收也较炔。由于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热强度均能保持恒定,对比其它干热熨 烫方法,在治疗上更利于药物的稳定吸收,故其疗效较好。 熏蒸疗法治疗疾病较广泛,内、外、皮肤等科疾病均可治疗。苗族民间医生常用此法治 疗风湿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偏瘫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肌肉萎缩(周围神经 炎)、浮肿(急性肾炎)、皮肤疮痒疥癣等。当然,不同的病症要用不同的药物。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治疗风湿(风寒湿痹)的方法,在家庭条件下就可应用: 用伸筋草、黑骨藤、透骨香、生乌头等药物,放人盆中加水加热产生蒸汽,以熏洗疼痛 肿胀的风湿关节局部,每次熏洗 10 分钟左右,一日一次。
苗族医学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熏蒸疗法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熏蒸疗法是用药物蒸发的气体熏蒸身体以治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源于苗民对蒸汽 的认识,结合苗医善用鲜药熏洗外治的经验而产生。 最早的熏蒸疗法是用烧红的砖块放入药液中,以产生蒸汽。现代流传的熏蒸疗法,又有 所不同了。一般是将药物煮沸,上罩以蒸桶(箱),叫病人坐进蒸桶之内,再把蒸桶盖好, 但不能盖严,要略留通气孔,利用药水蒸汽熏蒸病人全身,以达治疗目的。这种方法产生
多因癀类失治误治而来,后期皮肤红肿溃烂、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状,此时多伴有人体 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低热等全身症状,因其病灶发于某处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 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来,只因其病灶如某种物体开花状,或 呈现某种花纹而得名,如蜡榜(蜡烛花),讲姑买榜(萝卜花)等。 (九)疔类 是一种急性皮肤传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顽硬如钉而得名,好发于人体
龙在书,一位普通的乡村苗医,利用农闲及诊疗之暇,收集整理苗族医药,编著十多万字 《苗 医秘藏》一书,其耗时近 20 年,三易其稿。与其交谈中,他道出了苦衷,也诉说了酸苗族情蛊、甜、 苦、辣。一位农民,有这样的执着和难有可贵的精神,令人钦佩。在这里,暂不对该“抄本”的 书名,编纂体例,学术水平和价值,妄做评价。其原因是“待到山花烂漫时”,该书在付梓问世 之时,留给专家和学者们去评议吧!
泼(白口疮)、哥巫泼(乳疮)等。 (十一)龟类 是长在腹内形似龟背的各种包块。包块质软,按之消失,起手复现,聚散无常
叫崩播(气龟);质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龟);按之坚硬如石叫衣播(石龟)。包块圆而无角属 阴叫“母龟”,圆而有角属阳叫“公龟”。 据统计,苗医掌握病种有 200 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 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其归类方法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但因 地域不同,方言有别,各地苗族医在疾病命名、证治上有不尽相同之处,有同名异症、同症异 名的现象,如:同叫“飞蛾证”,湘西方言的“飞蛾证”其临床表现是发热、鼻翼煽动、咳嗽气急、 胸痛等;黔东方言的“飞蛾证”临床表现是发热、扁桃体红肿疼痛等。又如黔东方言的“雷公证” 是头部剧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证”则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为其主 症,“同名异症”者治法迥异。另有“同症异名”者,如同样表现为好食生米、面色萎黄、浮肿乏 力的,湘西方言称为“米黄证”,黔东方言称为“黄肿病”;同样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食多饮、腹 胀大而形体消瘦者,有的地方称“鱼肚经”,有的地方称为“水证”,“异名同症”者其治疗方药一 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据文献检索,在国内专业期刊杂志上还公开发表苗族医药学术论文 30 篇,居国内民族医药文 献的第七位。苗族医药的研究,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势。
回首一望,从龙文玉、欧志安等先生研究苗族医药开始,至今 20 余年。在这期间,国内苗 医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药物开发等均取得了可喜成果。应该说,是欧志安等同志带了一个好 头,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他所编著的二部专著为后来研究苗族医药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 从最近出版的几部苗医专著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虽然范围较广,论点较多,但其历史源流、 苗医基础、临床症候、药物方剂、苗药分类及药名都还没有重大突破。如苗医基础理论,从《湘 西苗医史考》到《苗族医药学》,《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及龙在书编著的《苗医秘藏》 等专著,从字数上来讲都在 6 万字左右,其论述范围虽已涉及到诊法、治法、疾病分类等诸多 方面,但对与诊法、治法、疾病分类(辩证)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解剖、生理、病理,都缺 乏基本的、系统的论述。在药物的收录上,《湘西苗药汇编》收载 478 种,单验方 2000 多个, 贵州《苗族医药学》中收载苗药 340 种,单验方 247 个。在从欧氏编著的《湘西苗医初考》及 《湘西苗药汇编》两部著作名书来看,当时专家的考虑是留有余地的,建议将名书冠以湘西, 以限地域性。现通过近 20 年的研究、探讨,欧氏的《苗医史考》是站得住脚的。纵观目前国 内研究的苗医史,还没有突破欧氏考证的苗族医药历史。因为苗医史是苗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不受地域限止的,医药是民族共同创造的。其区别只有临床应用经验之分,而无医史之 别。这里郑重建议并期盼,欧志安先生在有生之年,继续深入研究探讨苗医药,使 《苗医史考》 、 《苗族药物学》或《苗族药物志》以崭新的面貌奉献于世,以不断丰富苗医学。
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气侵犯人体而致病; 另有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 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对疾病的命名及分类 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他们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 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双上肢抽搐象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 发亮、形如猫头的叫“猫头证”,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证”,色泽如铜、铁的“铜疗”、“铁疗”等。 另有以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或互为结合命名的,如“米黄证”、“雪皮风证”、“寒风经”、“白 口菌”、“男色证”,“月家乐证”等。在苗族医生中流行着“病有一百单八证”的说法,但因地域及 分支的不同,有将一百单八证分解为“三十六经、七十二证”、有叫“三十六证、七十二疾”、或 称“四十九证、四十九翻、十丹毒”,据说这些数字只是为了应一百单八的概念,并非确切的定 数。一般来说,苗医是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疾病进行归类,分为经、证、翻、龟、 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疔、癀、花、疮等类。 (一)经类 凡以发病急骤、病势险恶,并以发热、抽搐、昏迷或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大都
好哭、哭声细微、夜眠惊惕等症,苗医根据其不同见症及哭声称为小儿 12 胎病:胎麦(马胎)、 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鸡胎)、胎构(狗胎)、胎板(猪胎)、胎忙(猫胎)、胎诀(金胎)、胎 呕(银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脸)、胎慢(猴胎)。 (五)抽病 是初生小儿最常见的一类对各种有害环境不适应性或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身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