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蛊是真实存在的吗苗疆十大禁蛊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例怪案,有个男人在喝完酒后,突然腹痛如刀绞,连续吐出十几个蛊虫,男子临死前要求妻子,要她找人剖开自己的肚子查看症状,等人死后,妻子看着已经切开的肚皮,发现丈夫的脏腑只剩下碎渣,可见蛊病之烈。
“蛊”是什么?历史上并没有流传下来的实物,人们知道蛊,多是由上一代人口口相传,或是在历史文献看到。
实际上,蛊也曾流行到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方,官修正史《隋书·地理志》之中特别点名江西宜春,养蛊之风尤甚。
蛊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古代记录的“蛊”多为一种慢性的、周期性的毒药,而现代影视剧中,“蛊”也常常出现。
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少东家元镇中蛊后,性情大变,原本温文儒雅的美少年一转眼竟变成了好杀嗜血、狂暴焦躁、面目可憎、长着鳞片的大怪物。
当然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对蛊毒的作用有不同层面上的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蛊毒有一种深深的忌惮。
古文中有明确记载的具体蛊毒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口不能言,手脚没办法活动,脑袋晕沉,伴随着呕吐腹泻的症状,腹部高高鼓起,古医有的将其名为“大腹病”。
《西游记》中唐僧经过女儿国时,饮下了子母河的水,竟然开始大肚子,要怀胎生子。虽然这是古代神话故事不可当真。
这种大腹病的发病过程非常缓慢,最开始人的身体会日渐消瘦,浑身无力,接着肚子就会慢慢变大,比怀胎十月的孕妇还要大。
当时全国血吸虫病人超过1000万人,仅浙江省的患者就有150万。其中,有一个村在血吸虫的长期困扰下,从1850年的全村四千人,到1949年仅剩下两个人。
人们对这种病根本无从下手,一旦得了,就只能等死。没得病的人,也是每天疑神疑鬼,感觉下一个就是自己。
解放后,因为此事涉及人民百姓的生命安全,政府也十分重视,成立了疾病调查组,深入调查民生民情,医学家们最后发现竟是一种人体寄生虫在作怪,而并不是所谓的被种蛊了。
实际上,这种大肚子的症状叫血吸虫病,而这种病不只是在建国初期才有的,在民国时期,江西省有30多万人就是丧命于此。
血吸虫病,是一种恶劣的、具有感染性的血液科传播病毒,血吸虫病具有特定的宿主-钉螺,而血吸虫病的病原体血吸虫,就长期存在于钉螺之中。
钉螺是一种稳定的宿主,它的复杂结构对血吸虫来说是天然的屏障,有稳定的外部宿主在,血吸虫很难被高温或者低温杀死,加上南方水域较多,十分有利于血吸虫的繁衍生息。
钉螺一般生长于草滩、池塘、沟渠等不具备清澈水源的水域中,这种杂质水域中,血吸虫病的病载体血吸虫可以轻易的进入动物或者人体之中,造成感染。
此外,受感染的病体的粪便也会排泄出血吸虫的幼虫,这些幼虫接触水域后,就会发展成为庞大数量的血吸虫,继续危害人体或者动物。
当血吸虫的幼体尾蚴在水中游动时,也是在寻找寄生体,这时候一旦有人在水中干农活,或者游泳、捕鱼之类的事,它会通过人体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
尾蚴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丢掉尾巴发育成童虫,在人体内的童虫,会寻找各种机会进入血管和淋巴中,甚至有的会进入心脏、肺部,它们在人体内到处游逛,人类的身体就成了它们的天堂。
人体内一旦有了异物进入苗族情蛊,整个身体免疫系统就会紊乱,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疾病,身体抵抗力大大下降,会出现枯瘦如柴的境况。
这主要是由于血吸虫进入人体的肝脏,肝受到严重的损害,肝功能出现故障,导致腹部出现积水,也就是出现了孕妇的大肚子形象。
毛主席听闻吸血虫病已经成为国之大患,亲自南下勘察民情,一路沿江走来,他看到许多挺着大肚子寸步难行的老弱病幼,为此痛心不已。
同年,毛主席亲自坐镇杭州,召开中央会议,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这是一场真正的群众革命”的建议。
杭州中央会议后,政府组织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小组,制定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总体部署,确定了具体落实的行动方案。
1956年1月,全国人大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决议,决定将消灭吸血虫病规划年数由15年提前至7年。
中共中央在决议通过之后,立即组织卫生部向各省派遣血吸虫病专家以及政治工作组织委员,发动南方广大人民群众,结合现有的卫生管理方法,并提出消灭病源、整治环境、普及药物三大整治对策。
1947年,寄生虫学教授毛守白受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特意去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
在此期间,他每天都奋斗在一线,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
1950年,当时的医学院寄生虫学专业的人员只有17人,人才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毛守白共招收了71名学员,也培训出我国第一代医学技术骨干、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在抗击血吸虫病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血吸虫的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最容易破坏的就是寄宿到钉螺阶段,如果没有宿主钉螺,血吸虫就无法完成生长。
于是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消灭钉螺运动,虽然钉螺有点无辜,也是受害者,但也没有其他办法,毕竟如果再不控制的话,蔓延速度会更快。
江西、浙江、江苏等地,百万人民被发动起来,采取人海战术,用铁锹、铲子、大锄头,深挖土地,将田间、草沟、河流中的钉螺全部埋于地下,被广泛动员起来的灭螺民众,大体围绕不同自然环境而分别采取除旧沟、挖新渠,药杀火焚深耕地的方法。
每一处湿地、每一处草沟、每一处水田都成为人民战斗的主场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有力地清除了污垢,就这样,无数劳动人民用他们最朴素的智慧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的宿主---钉螺。
因为畜养的牛、羊、马、猪等牲畜太多,其粪便乱排乱置,很多干净的水源都被彻底污染,水域脏乱不堪,这就造成了血吸虫数量庞大、钉螺生长过快。
从卫生部调集众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专业队伍,负责清理当地的被污染水域以及建立合理安全的集中性化粪池。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
1964年,经过专家指导,再次创造了铲草、施药再沿河浸杀的 “快速灭螺法”,这种方法也被许多地方沿用至今。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江苏、福建、江西、浙江四省基本清除了所有适合钉螺生长的污水环境,取得了对抗“蛊病”的大胜利。
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针对并消灭的传染病,此举有力地保证了民生,并为后世对抗传染性疾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南方摆脱了这个悬在头上近2000年的“邪恶蛊毒”的名头,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坚信“跟着党走,人定胜天”。
文章推荐: